北京時間6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很多媒體仍然認為文章和故事是新聞的基礎——不僅僅是像報紙或雜志這樣的傳統媒體,一些較新的、對數字形式了如指掌的媒體也抱有這樣的觀念。但現在有這么多不同的內容來源,這么多不同的內容發布和顯示方式,文章仍然是新聞的基礎嗎?新聞學教授杰夫·賈維斯(Jeff Jarvis)已經對這個問題做過一些探討。他認為,為了讓文章變得更加有用,有時候我們可以把文章分解成多個部件,而像Circa這樣的媒體創業公司似乎已經采納了這個建議。
在最近的一篇帖子中,賈維斯解釋了為什么把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中的各種元素看成是各種“資產”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說,觸發這篇新聞的消息可能是一種資產,跟這起事件有關的背景是另一種資產,而相關的照片或視頻會是第三種資產,依此類推。 所有這些資產都必須出現在每一篇文章里嗎?不是。只有當你每天僅有一次機會印刷報紙時,你才需要這么做。那么,為什么這種格式仍然會占據主導地位呢?它應該占據主導地位嗎?
利用Storify來創建新的事件敘述方式(騰訊科技配圖)
新聞的未來:松散連接的小片段
最近大家在Twitter上討論Facebook 上市時,新聞學教授杰伊·羅森(Jay Rosen)引發了一場辯論。他說,路透社的一篇文章金融術語太過密集,那些不太了解金融服務的讀者幾乎無法明白它在講什么。賈維斯說,那篇文章需要提供一些背景知識,但是如果你把這些元素添加到文章里,又會讓另外一些讀者感到郁悶:
如果你對事情一無所知,你會嫌這篇文章給你提供的背景知識太少。如果你本來就了解一些前因后果,你又嫌它浪費了很多版面空間和你的時間。媒體制作和發布的是“均碼(one-size-fits-all)”式的新聞,它只能做些折中。
賈維斯認為理想的情況是:存在一種方式,能把那篇文章連接到一個不斷更新的背景材料上。當然,你可以把文章鏈接到維基百科上,這就是賈維斯所說的“做你最擅長的部分,然后鏈接到其他部分”理念的延伸。但并不是每個媒體都在這么做,比如《紐約時報》就喜歡把文章鏈接到自己的“主題頁面(topic pages)”數據庫上,部分原因也許是這種背景資料更容易搜索,但一般來說,媒體都更愿意進行內部鏈接。
賈維斯認為,如果傳統的文章格式解體,那么按照邏輯來說,最后可能會出現“新聞機構不只專注于主題和節奏,也會專注于各種資產”的狀況,比如一種資產是新聞消息,一種是對狀況的解析(比如《經濟學人》),一種是和新聞內容相關的數據,等等。然后這些部件之間的連接可以幫助讀者按照自己希望的順序和程度來了解新聞內容。咨詢公司Technically Media的肖恩·布蘭達(Sean Blanda)也探討過新聞文章需要如何進化,為什么“新聞的最小單位是事實”等問題。
新聞生態系統正在進化
實際上,賈維斯設想的新聞生態系統已經在以某種方式進化了,Twitte和博客或者聚合服務已經成為突發新聞的集散地。之后,博客或報紙網站會提供更多的信息 ,照片和相關信息會出現在BuzzFeed或Reddit(該服務還采用了問答方式,提供了事件核實功能)這樣的網站上。這就是賈維斯和其它人所說的“新聞作為一個過程(news as a process)”,也是哈佛大學研究員大衛·溫伯格(David Weinberger)將Web描述為“松散連接的小片段”的一個例子。
這樣的連接有一些是用老式的超鏈接創建起來的,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使用超鏈接,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它們。有沒有辦法讓這種連接變得更容易呢?博客先驅者及程序員戴夫·溫納(Dave Winer)認為有的。在一篇最近的文章中,溫納闡述了一種可以把不同類型的文件(比如評論)連接起來的方式,它是一種為基于文件的web制定的對等協議(peer-to-peer protocol)。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你看到到不僅僅是一篇含有零散鏈接的文章,而是一套資產,可以通過API (應用編程接口)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封裝和連接到不同類型的內容來源上。據稱這正是Circa專注的領域。Circa 是一家媒體初創公司公司,由Cheezburger創始人本·哈(Ben Huh)和Spot.us的大衛·科恩(David Cohn)創辦。
Web和社交媒體改變了信息的性質,而我們提供信息的方法也應該做些改變了。
如果人們想要的是內容,那么制作新聞文章,然后把它們放在收費墻(paywall)后面確實是一個好點子。但如果人們想要的是信息呢?在這樣情況下,讓人們付錢看文章就很困難了,而用過時的格式來滿足人們的愿望則會加倍困難。
正如De Rosa在關于路透社那篇文章的辯論中所說的,要實現這樣的設想,就需要徹底改變傳統媒體的內容創建方法以及新聞工作者的思維方式。這看起來不太容易,但是,當媒體開始與越來越多的信息來源(其中很多看上去甚至跟傳統的新聞稿不一樣)開展競爭時,它們很快就會以更富創造性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了。